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科学城综合服务区规划策略研究——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为例

引言

 

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提出,要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需要建设一批具有更强能力更高水平的科技支撑高地。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国家参与全球区域竞合的主要的竞争力之一。随着安徽合肥科学城、北京怀柔科学城及上海张江科学城等科学城的规划建设,我国已经掀起建设国家科学城的浪潮。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目标,围绕基础科学装置及其配套服务功能的科学城建设方兴未艾。

 

一般来说,科学城主要包含三大基本功能区,分别为装置集中区、城市服务区和产业转换区。对于科学城来说,其最重要的职能是能够将基础和应用研究与高技术产业能够结合起来,而科学城的综合服务区则是体现这一核心意图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我国对于科学城整体的规划布局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是对于科学城综合服务区的规划发展仍在探索阶段,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下,实现科学城综合服务区与其他区域的融合渗透,让科学城综合服务区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并厘清科学城综合服务区的主要发展路径,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

 

本文被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收录

 

一、科学城综合服务区概念及特点

 

科学城是专门设置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特殊区域。有研究表明,建设科学城既可减轻大城市拥挤程度,也有利于促进科学事业发展。科学城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功能相对完备,人口规模不大,离中心城市不远,生态环境良好。与国外科学城相比,中国科学城的模式除了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更注重成果转化,往往会重视科学城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其圈层布局一般按照“大科学装置-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制造企业”四个圈层由内向外不断扩散。总体而言,科学城是推动人类科学发展、体现国家科研能力、集聚区域创新要素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以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科学创新资源要素为特征,生活配套服务功能完备的综合型城市区域。

 

至于科学城综合服务区,本文认为,科学城综合服务区是为科学城提供相对应的完善配套设施及综合服务的区域。在不同的科学城规划中,对于科学城综合服务区的命名会稍有差异,如深圳光明科学城中心区,虽名为中心区,但其承担功能主要是科学城的综合服务中心。科学城综合服务区可以理解成是整个科学城的“城市客厅”,是科学城的核心服务区,旨在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居住自在、交流融洽、迸发创新活力与火花的地方,是科学城的活力激发地,同时也能是整个城市的魅力场所。

 

二、科学城综合服务区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1)功能构成及配比

 

一般而言,科学城由于需要配置大型科学装置,需要占地面积大,大部分科学城的选址相对会偏离城市中心区,自然科学城综合服务区域也远离城市核心。故服务区的初期配套及相应的功能构成对于未来服务区及科学城的发展影响都十分重要。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大型科学城综合服务区的主要功能构成及配比,发现各服务区的主要配套功能均以教育科研、住宅、医疗服务、商业、娱乐康体设施及公共绿地等为主,如日本筑波科学城中,科学城核心区为研究教育区,位于筑波科学城中心,大约占地27平方公里,是一个全面规划的城市,聚集了国家研究和教育机构。内部公共服务区、居住区、公园,并建有先进的基础设施、购物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另外,在各功能配比中,绿地所占据的比例相对较高,如日本筑波科学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绿化保留用地均占比约50%左右。

 

总体而言,科学城配套仍以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功能为主,但对于每个功能板块有更细致的划分,如居住功能下有细分国际社区、普通商品房、定向安置房、共有产权房、租赁房等,而教育功能板块除了传统的中小学设施,还有科研院校等高等教育及社会类办学等。

 
表2-1科学城中心区主要功能配套及配比
 

(2)交通可达性

 

作为国家级科学城,交通可达性是影响科学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大部分科学城选址相对偏离城市中心区,科学城快速交通的可达性直接影响科学城与外界的接触交流机会。例如日本筑波科学城,设立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地方,且未能及时配备快速铁路系统,不便的交通成为后期制约筑波科学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科学城由于其高度的国际化与开放性特征,导致其对于便捷快速的公共交通系统有较高要求,科学城的便捷可达性是影响科学城发展和交流的重要因素。

 

(3)公共空间开放性

 

科学城作为一类特殊的功能区域或城市类型,其在为国家创新科研发展提供助力的同时,也是城市功能构成的一部分。而作为为科学城服务的综合配套服务区来说,其不仅为科学城提供配套服务,同时也会和外部空间要素进行互动,进而更好融入城市。故科学城综合服务区其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三、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的发展路径探索

 

(1)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基本概况

 

光明科学城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提升源头创新的核心引擎。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位于深圳北部,是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关键节点。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生态景观资源得天独厚,数条城际、城轨线路交织汇聚,是深圳未来城市综合开发价值极高的区域。

 

科学城中心区作为光明科学城的生活服务中心,北邻科学城装置集聚区,南接产业转化区,西邻茅洲河,东侧为光明小镇和大顶岭,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深莞城际、深广中轴城际、城市轨道 6号线、6号线支线等在该片区交汇,使该地区成为湾区未来城市综合开发价值极高的区域。根据光明科学城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将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图1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规划范围
 

 

图2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位示意图

 

(2)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的规划路径探索

 

基于肩负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与深圳北部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求,围绕中心区的功能配置及布局、基础交通设施支撑、公共生态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出体现符合世界一流科学城定位的规划创新策略,以期为未来中国科学城规划建设提供参考范式。

 

一、中心区的功能构成

 

1)中心区功能需求研判

 

通过研究科研人员、科研企业和国际人才的需求,总结光明城中心区的主要功能需求。从基本生活配套角度,中心区需要相应的医疗与健康服务、灵活多变的居住空间、老人照料设施、子女教育设施及都市休闲场所等,从工作需求等角度,需要学术交流场所、文化及艺术设施、创新空间、社交空间等需求。

 

2)多元复合的功能构成

 

相比其他类型城市区域,科学城对用地功能的混合要求相对更高。除了传统居住用地外,混合居住用地要求还具有研发、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因为在新时代信息高速发达的背景下,人们工作与生活的界限相对更加模糊,能够为弹性工作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场所。未来居民生活居住的单位类型包括但可能不限于SOHO居住区、国际社区、服务蓝领居住区、混合住区等多元化的住区供人们选择。

 

 

图3|4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用地功能构成及配比

 

二、中心区的交通规划组织

 

交通核心发展策略基于三个出发点。第一是提升片区与城市节点的交通接驳便捷程度,片区内部与科学城衔接的公共交通便利性,实现片区公共交通可达性最大化。二是打造健康、富有活力且安全的绿色街道,提供优质的街区绿色出行体验。三是结合智慧科技手段,打造按需变动的交通服务设施,打造全国未来交通示范区先行标杆。

 

1)区域交通支撑体系

 

梳理区域公共交通体系,提升片区整体可达性,打造便捷的外部交通连接,辐射湾区创新极核。中心区内规划有两条高铁线路即广深港客运专线和赣深高铁经过,两条城际线即广深中轴城际线和深莞城际线,并在中心区设立光明站,有5条轨道线,分别为6号线、13号线、18号线、26号线、29号线经过,片区内一共三个地铁站。未来将考虑打通深港科创合作区、西丽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快速联系通道,加强科创中心的交通联系能极大促进区域科技发展。

 

2)内部公共交通网络优化

 

规划区内构建复合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系由常规公交加定制化公交(无人驾驶定制公交)构成,能够与基地内轨道体系进行很好的衔接,并确保交通网络高度互联,人们可以在所有交通方式之间轻松换乘抵达目的地,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交通线路的效益。规划到2050年,光明中心区公共交通承担率为80%,轨道站点1000米覆盖率高达99.9%,即从任一点出发,步行15分钟,骑行5分钟,均可到达轨道车站,不仅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也能快速抵达科研中心、交流中心等科学研究性场所。

 
 
图5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区域交通体系
 
 
图6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内部公共交通体系

 

3)智能交通策略

 

设置智慧交通设施,通过交通资讯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实现对车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引导、分流,使道路安全快速、舒适畅通,并为使用者提供多样化服务。使用车联网技术,在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和智能车辆技术的支持下,缓解道路拥堵。同时设置物流整合中心和预留地下高速物流管道让物流更加通畅,所有的整合中心都集中在主要公路入口附近,从而减少了场地附近的重型货车通行量。有助于保持城市环境的完整性和提高行人友好性,为未来物流留弹性设施和通道。

 
 
图7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智慧道路示意图

 

三、中心区公共空间发展策略

 

1)两个活力环串起功能空间

 

构建社区环和公园环双环来串起片区内公共空间,提升片区活力。公园环以快速自行车道为依托将优越的牛态景观与科学城最核心的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创建科学活动与国际交流的载体。社区环以绿色智慧巴士串联各功能组团公共服务核心,构建都市文化活力引擎。社区环与公园环都属于片区内的慢行环,构建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出行方式为主的慢行交通体系,使得光明片区成为深圳慢行交通体系的典范。慢行体系设计的首要理念是安全第一,其次是绿色、活力与智慧。安全主要体现在交通有序、慢行优先、过街安全、骑行顺畅等方面,绿色主要强调片区的绿色出行、生态种植及绿色技术等,活力主要体现慢行环的功能复合、舒适宜人、风貌塑造等,智慧主要在智能出行、环境管理、车辆交互等方面。

 
 
图8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社区环与公园环
 
 
图9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慢行环(上)与社区环(下)断面
 

2)维护生态环境,塑造宜人的城市景观

 

光明中心区生态禀赋优越,蓝绿空间占比约50%以上,规划以光明科学公园和柴山公园形成科学城绿色零碳双芯,打造共栖韧境之城。以科学公园为零碳核心,借助城市绿廊将自然引入城市,形成向城市自然生长延伸的有机连接,并为城市中的生物搭建共生绿色廊道。城市绿廊将基于周边功能,承载交流、休闲、邻里、健康等多种复合功能。沿柴山梳理慢行道路,将户外拓展、生态体验、山林探险、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引入柴山,形成更为野趣、粗放的山体公园,为科学城居民提供一处释放心灵的自然之地。

 

结语

 

光明科学城是深圳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实践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伟大实践,她将成为深圳的持续发展提供核心动力,为世界贡献新的中国经验。光明科学城中心区规划以共享复合、共融多元、共栖韧境为核心策略,构建一座面向未来的有机之城,服务科学、引领发展。光明科学城的规划和建设随着社会进步和需求的变化,最终实现科学和产业的联动、城市和生态融合,提供更有品质的城市生活环境,成为科学、城市、产业、生态四位一体的城市片区。

 

撰写:党雨点
排版:党雨点
校验:刘柯沁
审核:张义英
审定:范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