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驱动 | 粤港澳大湾区新城核心区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规划——以三龙湾佛山新城为例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慢行系统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佛山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推动中心城区强心提质,中心城区构建“一带、三轴、三环、三核、九片、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三龙湾佛山新城位于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核心区域,是三龙湾主要的综合服务单元和现代文化核心,打造高品质慢行系统,是新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规划项目为例,旨在通过慢行调查摸清现状,依托手机信令、POI等大数据分析,掌握市民慢行出行需求及分布特征,指导慢行设施规划布局,在慢行系统规划中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新城核心区引导“慢行回归”的解决方案。

 
图片
 
图1三龙湾佛山新城发展核
 
图片来源:《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
 
 
图片
 
图2 佛山新城重要节点分布
 
图片来源:《三龙湾高端艺术社区功能策划与空间统筹规划研究》

 

 

01 现状问题

 

受“车本位”思想影响,慢行活动需求长期以来得不到充分重视。城市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慢行空间让位于小汽车交通空间。此外,建设资金紧张、多方权属单位协调难度大等因素导致慢行系统建设与规划脱节,实际实施效果大打折扣。通过翔实的慢行交通调查,包括现场踏勘、市民问卷调查、无人机航拍、相关业主单位调研等,总结新城片区慢行系统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慢行道缺失或宽度过窄,安全性、舒适性不足
 
(1)多数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或行人共板设置,缺少物理分隔设施
 

设置物理分隔设施的非机动车道仅15%,调查显示,55%的骑行者觉得自行车道宽度不足,仅有11%认为在路上骑自行车安全,改善安全、加强机非隔离、改善通行空间是改善非机动车的主要意见。

 
图片
 
图3 骑行者对安全情况的意见
图片
 
 
 
图4 骑行者对非机动车道改善的意见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2)非机动车道宽度普遍过窄,路面铺装、细节设计不注重骑行者感受

 

非机动车道宽度普遍过窄,新城片区26.4km城市道路中,近一半的道路无独立非机动车道或宽度小于1.5m,路面铺装、无障碍设施等细节设计未注重骑行者感受。

 
图片
 
图5 慢行道舒适性不足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2. 轨道接驳慢行配套差,慢行过街等设施有待完善
 

(1)慢行过街最大的问题是过街设施缺失,缺乏良好的秩序和管理、无过街信号灯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市民倾向于人行天桥、连廊形式过街。

 
图片
 
图6 新城片区慢行过街主要问题
 
 
图片
 
图7 慢行过街设施选择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2)轨道站周边违停、公共设施占道、非机动车道缺失等问题导致接驳配套体验差。此外,近9成的乘客期望慢行接驳时间控制在10min以内。

图片
 
图8 轨道接驳环境差
 
 
图片
 
图9 期望慢行接驳时间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3.既有连廊系统未成体系,部分绿道节点未拉通,影响使用体验
 

(1)连廊系统建设未落实统筹规划,部分节点梗塞卡断,重要公建项目间缺乏联系,未能较好发挥空中连廊对城市空间的拓展延伸作用。

 
图片
 
图10 新城片区现状及在建连廊未成体系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2)沿河及公园绿道网络基本建成,但部分绿道节点间并未拉通,影响市民出行体验。

图片
 
图11 新城片区部分绿道节点未拉通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02 慢行出行需求分析

 
 
1. 人流热点区域多点分布,整体呈现“三轴三带” 需求网络
 

通过大数据分析人群活力聚集点(POI),文化MALL、CBD、保利、CBD二期等存在较明显的人群热力,出行需求更为集中。结合慢行出行预测,新城片区慢行出行整体呈现“三轴三带”需求网络。

 
图片
 
图12 新城片区人群热力分布
 
图片来源:自绘

 

 

2.迎来轨道时代,片区进一步开发,未来慢行出行需求旺盛
 

结合新城片区规划用地情况、在建及拟建公建设施以及未来轨道开通情况,进行新城片区慢行出行需求预测,包括中短距离慢行出行需求和轨道公交接驳慢行需求。

 
图片
 
图13 慢行出行组成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预计2025年,片区内部总出行量约21.0万人次/日,为现状2倍。其中7.35万人通过慢行方式进行短距离通勤,4.29万轨道公交出行乘客需要慢行接驳,2025年片区慢行出行总量为11.64万人次,占片区内部总出行量的55%。

 

预计2035年,轨道交通、公交接驳慢行出行与中短距离慢行出行总需求约28.7万人次/日,较现状增长4~5倍,其中90%为通勤出行。

 

3. 慢行系统亟需升级改造,适应未来慢行出行需求
 

(1) 未来慢行出行总量增加,要求增大设施供给,借鉴天津等城市经验,充分保障人行和非机动车路权,满足日益增长的慢行需求;

 

(2) 文化mall、新城CBD、CBD二期等文化、办公需求显著增长,亟需完善既有立体慢行系统,参考香港中环经验,盘活商业、办公、文化展览、体育休闲等不同功能之间的互动连接;新城景观休闲资源丰富,借鉴北京经验,通过精细化手段打通岳步涌、市民广场、佛山公园等绿道节点;

 

(3) 随着新城轨道陆续开通,参考慢行交通的“杭州模式”,提升轨道接驳慢行出行品质。

 
图片
 
图14 问题-需求导向下的慢行提升经验
 
图片来源:自绘
 

 

03 佛山新城慢行品质提升思路及策略

 

按照先“畅通”后“品质”的思路,分近、中、远三期,不仅注重点对点的交通连接,更重要的是将自然休闲空间通过系统向城区延展,强调立体公共空间的营造。近期重点针对工程可行性高、必要性强的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进行改造,完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并同步规范新城片区非机动车停放;中期以功能为导向,打通慢行主要节点,完善地面、地下、空中三层次网络并强化节点转换衔接;远期打造高品质慢行网络,提升片区整体景观,集聚更多人气。

 
图片
 
图15 佛山新城慢行品质提升思路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策略1:重视非机动车道建设,提升慢行出行环境和品质

 

参照天津等城市经验,对有条件的路段加设机非分隔带,或用不同铺装形式明确非机动车路权,保障人行及非机动车路权,优化道路空间,缓解快慢交通冲突;对交叉口进行改造,加装护柱、护栏、安全岛等设施,加强慢行标识设计,提升慢行环境和保障行人安全。

图片
 
图16 设置机非分隔护栏
 
 
图片
图17 交叉口防撞柱及零高差设计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策略2:围绕轨道交通站点,打造500米绿色出行圈
 

借鉴杭州经验,围绕世纪莲、东平、新城东等轨道站点,注重慢行系统与轨道、公交的衔接,完善地面慢行设施,增设风雨连廊及自行车停放区等,打通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将双轮出行的覆盖面进一步延伸,打造优良的慢行交通环境,逐步形成“公交+地铁+自行车”的绿色出行圈。结合周边地块开发,落实地铁站点周边地下通道方案,实现地铁站点与商业、办公区域的互联互通。

 
图片
 
图18 围绕轨道站点打造500m绿色出行圈
 
图片来源:自绘

 

 

策略3:以慢行交通串联主要功能集聚区,助力城市品质提升

 

借鉴香港、北京等城市经验,以文化mall、CBD、CBD二期等文化休闲、商务办公空间作为主要载体,打造立体慢行系统,整合场所要素和人为活动要素,激发商气和提升新城活力;精细化手段打通沿河沿湖“梗阻”,提升滨江景观带、岳步涌等景观空间,还河湖于民,借助滨水轴带实现市民广场、世纪莲、佛山公园等绿地、公园的互联互通,打造高人气的网红节点。

 
图片
 
图19 慢行交通串联主要功能集聚区
 
图片来源:自绘

 

 

04 慢行系统规划要点

 

 

1.整体提升非机动车道,因地制宜、一路一策
 

针对现有宽度较好的非机动车道,采取小修小补,完善铺装,增设隔离设施,无障碍化改造,清除占道设施,交叉口整治等措施,提升现有非机动车道骑行体验;针对未设置非机动车道,或存在人非共板、机非共板且非机动车道宽度严重不足的道路,采取压缩车行道数量或宽度、压缩绿化空间或协调停车空间、建筑退线空间一体化设计等措施,建设独立路权的非机动车道。

 
图片
 
图20 非机动车道提升方案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1)新建类

 

以岭南大道为例,现状未设置非机动车道,将既有慢行空间改造成1.5m的独立非机动车道及2m的人行道,完善非机动车道路面铺装、标识标牌、防水等设计,同步修复现状人行道路面破损。

 
图片
 
图21 岭南大道现状慢行空间
 

 

图片
 
图22 岭南大道规划效果图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2)改造类

 

以文德路为例,压缩部分绿化空间,拓宽非机动车道,将现状1.2m非机动车道改造成1.5m非机动车道,并完善人行道铺装。

 
图片
 
图23 文德路非机动车道宽度不足
 

 

图片
图24 文德路规划效果图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3)整治类

 

对台阶进行改造,增加非机动车推行坡道,提前放坡以满足非机动车骑行需要,规范非动车停放。

 
图片
 
图25 增设自行车推行坡道
 
 
图片
 
图26 非机动车停放区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2.盘活景观、文化等既有资源,拉通慢行节点
 
(1)依托丰富的滨河、公园等景观休闲资源,塑造功能复合、开放共享的慢行节点
 

以岳步涌为依托,打造滨水休闲带,同步实施沿岸品质改造和景观提升,将慢行道和市民广场公园、亲水平台、保利休闲广场、世纪莲体育公园、佛山公园相融合,打造独具新城特色的活力水岸。

 
图片
 
图27 市民广场-岳步涌连接示意图
 
 
图片
 
图28 市民广场-岳步涌连接效果图
 
 
图片
 
图29 跨裕和路连接示意图
 
 
图片
图30 跨裕和路连接效果图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自绘

 

 

(2)利用文化mall、CBD、妇幼医院等公建设施,完善空中连廊节点和过街天桥

 

针对现状连廊未成体系,妇幼医院等区域行人过街不便等实际问题,提出8座空中连廊或过街天桥方案,并开展用地权属核查、地形条件考察、必要性论证等,确保方案可实施落地。

 
图片
 
图31 文化mall南北片区连接空中连廊
 
 
图片
 
图32 妇幼医院过街天桥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3.提出非机动车道设计指引,统一设计标准
 

(1)铺装:非机动车道铺装宜采用耐旧性较强的深绿色,材质应采用沥青混凝土或透水混凝土。井盖应进行隐藏化处理,视觉上与周边环境协调、安全防滑、舒适平整,保证骑行安全性和舒适性。

 
图片
图33 非机动车道浅绿色沥青混凝土铺装
图片
 
 
图34 井盖隐藏化设计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2)隔离设施:主次干道上人非共板设置的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应采用物理隔离,隔离栏高度宜为80cm,材质为镀锌管材,采用白色涂装并进行防腐处理,配备反光标识。

 
图片
 
图35 非机动车道隔离护栏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3)协调设计:非机动车道宜从公交站台后方绕行,避免与进出站的公交车辆产生干扰;公交站后空间有限时,可在公交车停靠区设置公交车、非机动车混行区,引导非机动车利用公交车停靠区通行。

 
图片
 
图36 非机动车道与公交停靠站协调设计
 
图片来源:《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

 

 

05 新城慢行提升发展启示

 

(1) 作为典型的组团式发展城市,非机动车交通是市民出行重要的、适宜的交通方式。以往“车本位”思想占据主导,慢行交通发展滞后,随着电动车复苏及共享单车涌现,“公交+慢行”出行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车本位”思想应向“人本位”思想转变。

 

(2) CBD区域应打造立体交通系统,实现机非分离和人车分流,地面层以公共交通或其他出入车辆为主,高架层结合楼宇建设人行空间,打造全天候慢行环境。采取政府主导、开发商紧密配合的方略,将慢行优先理念贯穿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

 

(3) 慢行交通作为综合交通体系组成部分,其交通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满足中短距离出行及服务公共交通接驳,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外,慢行交通也是新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通过营造舒适的公共空间,可满足市民及游客休闲、游览、健身等需求。

 

 
结语
 

深城交在交通领域深耕二十余年,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业务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技术成果涵盖规划-建筑-工程-景观-智慧等业务,近年来曾开展的一系列品质提升工程如福田区儿童友好型城市示范街区—园岭街道百花二路宜学街区提升工程、五洲宾馆庭院环境改造工程设计、莲塘口岸交通连廊设计等均受到政府与市民的高度认可。深城交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全球领先的高品质街道示范工程,将持续为解决交通问题,美化城市形象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 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管理委员会. 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R].佛山: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管理委员会,2021.

[2] 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管理委员会. 三龙湾高端艺术社区功能策划与空间统筹规划研究[R].佛山: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管理委员会,2020.

[3]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三龙湾新城片区立体慢行系统专项规划[R]. 深圳: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2021.

[4] 肖锐琴. 香港空中步行系统精细化设计与启发[J]. 交通规划,2015.

[5] 金明星. 城市空中慢行廊道建设分析[J]. 城市住宅,2021.

[6] 潘钧鹏. 以慢行交通串联城市品质生活——以北仑城区慢行系统及行人立体过街设施规划为例[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

 

 

 

佛山、珠海分院

撰写:邹宝宝

审核:刘先锋、高作刚

审定:吴超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