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圳特区40周年献礼!福田中心区道路环境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竣工
“轨道+慢行”为主导的绿色交通出行模式
全民全龄无障碍街区
片区微公园网络
5G多功能智慧路灯
智慧公交站亭……
8月25日上午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前夕
福田区在市民中心南广场举办了
“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
项目竣工移交仪式
该项目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深城交”)牵头设计
并采用设计师负责制全面保障落地品质
经过3年的施工建设
作为一个完整的城市作品
正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庆生出席竣工移交仪式,并宣布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竣工移交暨新一轮道路设施及空间环境提升项目正式启动。”
福田区委副书记、区长黄伟
福田区委副书记、区长黄伟表示,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福田区把中心区的5 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作为重点突破的一个完整区域环境如期呈现给市民。项目竣工验收之后,将全面移交给城市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开展常态化的管理和服务。“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基,把这个街区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希望市民们走在安全、畅通和富有品质感以及具有智慧内涵的世界一流街区,提升民众幸福感。”
深城交董事长、项目总设计师张晓春(右二)陪同市、区领导参观项目展板
深城交董事长、项目总设计师张晓春,总经理林涛,以及在各个阶段为该项目贡献过智慧和力量的技术人员代表参加了活动。现场,市、区领导为深城交等参与项目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进行了嘉奖。
市、区领导为获奖单位代表颁奖
该项目为推动城市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运行效率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新基建”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造就了一支多专业融合的高水平设计和建设团队,可提供从规划、设计、软硬件研发到集成建设和运维交付的全过程服务。项目的竣工,让福田中心区成为智慧城市建设领域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中应用的示范区,为城市高标准片区治理的实施机制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经持续观测显示,项目实施后,福田中心区在效率、安全、绿色、管理、服务等方面指标均得到提升,已初步实现项目预期效果。未来,智慧系统将为福田中心区提供持续优化治理平台,为市民开启更健康、更愉悦的生活体验。
项目介绍
“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
项目由深城交牵头设计
并采用设计师负责制
全面保障落地品质
01
项目背景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将打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城市发展正迈向“质量新时代”。福田中心区位于原深圳经济特区的几何中心,建设用地413公顷,深圳历版总规均将其定位为金融商贸中心、行政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是深圳三十多年城市规划建设的典型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城市化的样板。
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福田中心区顺应城市发展需求并把握住了开发机遇,已基本按照规划蓝图完整实施和建成,实现了CBD功能。福田中心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均按较高标准规划建设,整体空间和环境条件总体优越,拥有高密度的轨道和道路网络,规划轨道线网密度达到4.0km/km2,道路网密集且两侧均预留建筑退线空间。
但是,街道空间仍以机动车通行功能为主导,道路尺度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出行活动需求。与国际一流中心区相比,福田中心区尚有差距:
一是街区空间被“大街区、宽马路”割裂,60%的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70%的街道界面由围墙、建筑围合而成,全天候街道活力仍有不足
二是由于建设时序的不同,步行空间不连续、慢行空间不合理、高差起伏出行不友好,慢行出行体验不佳等问题逐步显现
三是活动空间“碎片化”,缺乏统筹,消极空间占比较高,空间利用率低
四是街道设施布局混杂,陈旧损坏情况严重
五是绿化缺乏特色植物景观及记忆点,封闭式大尺度种植普遍、缺乏参与感
六是城市生态可持续性不佳,存在暴雨积水问题而建设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城市中心,是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发展的普遍趋势。
02
建设目标
本项目范围为福田中心区5.3平方公里范围内道路及道路周边的公共空间。将福田中心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独具特色的中央活力区,可媲美东京、纽约核心区,打造成为高品质街道示范区和城市治理的先行示范区,通过营造多元活力街区、打造安心有序交通、塑造品质和谐街道、智慧交通建设,提升交通出行安全、舒心体验并兼顾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商务人士,为市民和来访者提供极致出行体验,提升市民的获得感。以此为目标,2017年市区两级政府启动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
03
项目内容
1.构建“轨道+慢行”为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
依托大数据,识别各类交通需求数量及特征,在保证既有机动车通行效率的基础上,在主要慢行通道上增设27.7公里自行车道、4公里风雨连廊;对人车冲突集中区域实施分区域、分时段的动态限速管理,以期实现中心区“零伤亡”目标;同时通过路口缩窄、路口做平、扩容行人等候区等措施,建立国内首个高品质的无障碍街区。
2.重塑公共空间
街道是人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外的“第三空间”。我们通过对片区市民行为活动进行持续观察和数据分析,识别不同使用群体、不同时间段对活动空间的需求,统筹道路红线内外空间,重新划定街道空间的使用功能;通过机动车道优化,增加慢行及景观空间约9万平米;整合利用碎片绿地,打开封闭绿化空间12万平米。公共空间不再只是用来欣赏的,还能让人亲近,比如骑行、 散步、休闲,不断提升市民美好出行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设施品质、工艺对标国际
项目的目标是打造百年工程, 通过与国际专业机构合作,研究德国、日本等先进技术理念及工艺做法,对街道铺装及路灯、车档、座椅等各类家具设施从选材、规格、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设计师从方案到加工、施工安装全过程参与,确保实施效果。
4.建设数据驱动交通治理体系
在本轮建设中,福田中心区综合运用了云边端协同、平行 推演、数字孪生、5G 车路协同、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建设成为了 国内首个以安心、高效、文明、精明“四大体验的革命”为主题实现智慧交通综合提升的超大城市中央活力区,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新技术在交通出行体验改善方面的规模化应用,引领构建数据驱动城市交通治理的全新格局。
(1)全息感知
感得全,知得准。在交叉口、路段、建筑出入口、停车 场出入口、公交站点等关键节点布设了1200 多路视频锚点,融合手 机信令、互联网导航 GPS、公交刷卡等交通大数据,每日处理数据量 超过 5 亿条,对途径的人、车画像和活动轨迹实现全时空提取与秒级 重构,准确率超过 90%,作为全球首个ReID 技术在开放场景下的规模化应用,为交通精准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人ReID技术
同时,在全球首次打造片区级数字孪生世界,将真实世界的人、 车、路、事件等数据进行动态叠加和全景还原,将冰冷的数字转换为 “有温度”的沉浸式体验,为交通改善提供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沉浸式交通虚拟现实世界
(2)仿真推演
打造能洞察、善学习、可预测、会思考的交通大脑。通过视频AI 提取实时车流数据,实现对未来2小时的常态预测与事件的应急 仿真,可快速推演交通事件的变化趋势,自动比选抽取优化预控策略, 及时反馈至相关交叉口信号组群和智能诱导屏,实现网络化的同步管 控与引导。
突发事件影响预测及诱导仿真
(3)精准调控
基于数据与大脑驱动,让交通治理更主动、更精准、更及时。在规划调控方面,以“天”为时间切片,持续累积观测人、车活动范围、强度等特征,以及出行结构、环境等“慢变量”趋势,支撑中长期交通规划、政策等落地实施。
在运行调控方面,在路口、停车场出入口等高风险节点,基于行人流量、流向、人车流线冲突及瞬间车速等检测,建立同步触发信号管控、动态限速的联动机制,以出行幸福感为首要目标实施道路运行 管控,打造全球领先的稳静化街区。通过实施感应过街、行人专用相 位、行人绿波等管控策略,过街时长减少15%以上。
(4)全程服务
坚持让“支持绿色出行的市民能够真正得到实惠”。针对 21 处路口实施基于 5G 技术的车路协同,确保乘客的公交出行时间更可预期。同时,首次在超大城市中心区开行按需响应公交,单次出行时长可平均节约6分钟以上。智慧站台的综合信息服务更加完善,通过互动查询与主动播报相结合,降低乘客的候车焦虑。通过周边信息指引,将对乘客的贴心服务延伸至下车后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停车场末端的室内外一体化导航,保证停车效率的最大化。
MaaS小巴+车路协同服务
项目不仅让设施更智能,还给中心区装上了“智慧大脑”,打造以交通大脑驱动的国际一流智慧城区。通过智慧路灯、 智慧公交站亭、MAAS 全出行链服务、车路协同等10个系统的建设, 逐步提升感知、认知、研判、治理、计算等5大核心能力,实现绿色、效率、安全、管理、服务5项关键指标。给出行市民和游客营造“安全舒心”的慢行体验、“高效便捷”的共享体验、“文明优序”的在途体验,给相关部门带来“智慧精明”的治城体验。
后续,深城交将依托项目建立的智慧交通大脑平台,对福田中心区公共空间各个系统进行持续评估与优化,不断提升项目的效果。以“让交通与城市更美好”为使命,深城交还将不断探索交通大数据与城市交通治理的前沿趋势,探索未来智慧城市的构建之道,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城市交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